身體界線-性騷擾與性侵害多數性侵案件都有跡可循,絕大多數的加害者都是孩子或家長認識或極為信任的人.因為熟識,所以家長容易降低戒心,加害人也有機會可以和被害者單獨相處.所以家長應該讓年幼的孩子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才有能力察覺蛛絲馬跡,進而提高敏感度、避免受害. 文/單信瑜、羅怡君台中市某安親班負責人,疑似多次在車上性侵落單國小女學童,部分學童因害怕不敢上安親班而告訴學校老師,警方調查已知有三名學童受害,但初估受害學生可能達十多人.這起性侵案件會曝光,起因於學校老師在課堂上教導學生如何自我保護,一名受害女學生才終於忍不住,向老師透露遭受安親班負責人性騷擾,老師也趕緊將學生轉介至輔導室輔導.嘉義某國小校長爆發性侵醜聞,多次對就讀三年級及一年級的一對姐妹做出不當舉動.聖誕節前夕,校長疑似又以糖果引誘女童,在校長室用手指觸碰女童下體,女童回家後向母親哭訴,母親一氣之下決定報案.「媽媽,學校裡的男生最近都在唱一些怪怪的歌,還搭配動作比胸部說是布丁、或是比男生小雞雞.」「當大家的身體都開始發育變化,有些人覺得很有趣、很好奇,就會用各種方式表達,或者嘲笑別人.可是聽的人,可不一定覺得有趣呢!」「對呀,如果以後是針對我做一首歌,我一定覺得超丟臉,不想去上學.」「等妳再長大一點,身體變化更明顯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性別差異愈來愈大,必須對拿性別開玩笑的事提高警覺,一不小心就會構成性騷擾,不制止的話,甚至會演變成性侵害喔.」「什麼是性騷擾和性侵害啊?電視新聞常常在說,但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只要別人對我們做出違反我們意願,而且跟身體或性別有關的行為都可以算性騷擾,比如說:拿性器官當主題說笑話、故意碰妳摸妳、搭妳肩膀啊,或是大人強迫妳做一些動作,只要妳覺得不舒服、感覺很噁心、被歧視,就算是性騷擾囉.」「那安親班的老師常常說我們很可愛,然後會摸摸我們的臉,這樣算性騷擾嗎?」「如果妳不喜歡,而且表達之後仍繼續此類行為,應該要跟爸媽反應.沒有拒絕或任何表示,老師有可能會誤以為這樣沒有關係.任何跟性別或身體有關的事情一開始就要非常注意,不論對方是不是同性別,只要妳有任何不喜歡、不舒服都必須當下走開拒絕,然後立刻跟爸媽說.」「喔,我知道了,我明天一定要跟那些臭男生說,不要再亂唱了,到時候笨笨的被人家說是性騷擾就完蛋了.」────────────────────────────────────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近三年兒少犯罪事件的被害類型比重,以性犯罪占二六.○九%最多.若進一步依照年齡細分,兒童(○至十一歲)被害前三名類型為性犯罪、傷害及駕駛過失,發生在○至十一歲女童身上的犯罪事件中,性犯罪比例高達五七.三五%;同齡男童身上發生的犯罪事件中,傷害(打架、霸凌等)是第一位達二五.五四%.而不論男女,「住宅區」都是前兩名發生率最高的地點.無論是男孩、女孩都可能成為性侵害的對象,由過去國內發生的案例可知,小男生因為警戒心較低、也較缺乏相關知識,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向大人陳述受到傷害,反而更容易成為連續性侵害的對象. 孩子涉險,小心所託非人除了陌生人突發的犯案型態之外,多數性侵案件都有跡可循,絕大多數的加害者都是孩子或家長認識、甚至於是極為信任的熟人、師長.熟識的長輩或朋友容易讓孩子降低戒心,加害人也因和孩子、家長熟識而有和被害者單獨相處的機會.因此年幼孩子必須先具有保護自己的意識,才有能力察覺蛛絲馬跡,進而提高敏感度、避免受害.家長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辨別潛在騷擾者,避免誤信熟人且「所託非人」,特別是安親班、才藝班的老師流動率較高且篩選不易,以下幾種人格特質務必讓孩子保持距離:歧視女性,或認為女性本該順服、依賴者.習慣用汙衊性言語評論女性者.濫用藥物或酗酒者.過度壓抑自己情緒與感受者.低挫折容忍力與處理壓力有困難者.對孩子而言,從小可能就常有熱情的長輩摸摸頭、捏捏臉、拍拍大腿或搭肩,即使不喜歡也不敢說,甚至有些父母會一再傳達「人家是喜歡你才摸摸你!」等說法.殊不知正是這種錯誤觀念,縱容有心人士以同樣的手法接近孩子,探試孩子的底線.孩子擁有身體的自主權,只有他有權利同意或拒絕別人的觸摸,如果我們漠視孩子的「不舒服」,認為無關緊要甚至加以責怪,不僅孩子無法建立安全意識和身體自主的觀念,甚至有可能進一步身陷險境或受到實際侵害.父母親更不應該因為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想不出解決辦法,而逃避或否定問題的存在.性侵者第一次試探孩子時,若孩子能有意識並作出堅決反應,很可能就此打消犯案動機;反之若態度猶豫不決,則會增加性侵者繼續鎖定對象、進而犯案的信心,因此是否具備「警覺意識」,將成為協助孩子養成直覺反應與判斷基礎的重要關鍵.對環境安全的警覺:要構成性侵行為,首要條件為封閉且隱密的環境,以便孤立被害者.因此,應告誡孩子,只要任何熟人、長輩試圖將他單獨帶到偏僻死角、鮮少人煙出入的空間、甚至是住家、車上,都必須立刻提高警覺並拒絕,盡量處在人多熱鬧的地方,減少落單機會.對言語試探的警覺:部分性侵害發生之前,會先伴有各種試探性的性騷擾,以尋找敏感度較低的受害者.黃色笑話、探及隱私,或是任何評論身體器官有關的言語,都可能是一種試探.溝通上必須十分清楚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不要害怕破壞現場氣氛.對行為舉止的警覺:對長輩、親友或師長過度親密的動作,任何觸碰身體或私處的行為,都要教導孩子勇敢說「不」,任何一個大人提出來的單獨邀約都應該先拒絕,並告知家長,以便進一步確認動機. 不讓孩子參加超齡活動近年來出現另一種類型的性侵模式,伴隨著集體霸凌、吸毒等其他犯罪行為.大多由比較大的孩子加害年紀較小,或較為瘦弱的孩子.這些事件不一定發生在校園裡,大多是放學後,在路上、補習班或是網咖、電玩等其他娛樂場所.不只青少年,包括國小高年級學生、國中生就算在學校接受過法治教育、性平教育,仍然無法拿捏個人行為的界線與後果,加上正值身體發育變化之際,常常因為好奇、大膽而認為「又沒有怎麼樣」「那有什麼關係」而跨越行為界線.應避免讓孩子單獨一人參加陌生營隊或是大多是超齡學長姐的活動,以免能力落差而成為受害對象. 教孩子練習「拒絕」不論是熟人或是同儕團體,一旦孩子的直覺感到不安,都應該鼓勵他立刻作出反應,避免有進一步不當行為發生.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事件何時何地發生,只能平時就與孩子練習「表達拒絕」或「藉故離開」的說法,以防孩子因為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開口,而讓自己陷入險境.表達拒絕的說法有「我不喜歡你碰我身體」「媽媽說別人不能隨便碰我的身體」「請你不要這樣,否則我要大喊了」等,可視情況緊急調整口氣內容;這些說法同時也是一種「警告暗示」,若對方不理會回應就立刻中止對話,直接呼救或逃跑.藉故離開的說法則有「我想先去上個廁所」「我想先買東西吃」「媽媽叫我打電話回家」等.總之,想辦法阻止當下情境發生,並至人多的地方求救. 積極回應孩子的求救在各類性侵案件中,若是加害者為「熟人」或「長輩」,則可能會基於家族情感、面子、現實經濟狀況等考量,而被隱瞞、忽略甚至否定整個事件的存在,孩子往往被要求噤聲,甚至被責怪為過度敏感、胡思亂想.若孩子對於性騷擾、性侵行為一知半解,很有可能會因性侵者編出的各種理由感到恐懼、迷惑而隱瞞事實,讓性侵者有機會再犯案.安撫類理由:「你太可愛了,每個人都會想要摸摸你.」「你剛剛也覺得很舒服對不對?」「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我知道你最守信用了對嗎?」威脅類理由:「我會這樣,都是因為你不好.」「要是你乖一點就不會了.」「要是你說出去的話,你爸媽會不想要你.」「你跟別人說別人也不會相信,反而會覺得你是壞孩子.」爭取同情類理由:「你真的希望我被警察抓起來嗎?」「我只是覺得很寂寞,你不覺得我很可憐嗎?」以上都是利用孩子的善意,企圖混淆判斷的說詞.遇到這樣的事,不論孩子是有意無意地透露,或是直接告知大人,都表示孩子已「挑選」過、認為這個大人值得信任;因此接下來的回應格外重要,也是孩子是否願意繼續釋出更多訊息的關鍵,回應的重要原則有:表達信任:明確表達相信孩子的感覺、判斷,並欽佩他說出來的勇氣.耐心傾聽,不急著發問:性騷擾或性侵事件原本就難以啟齒,因此一開始必須先耐心回應,不要提太多問題以造成壓力或誤導方向,必要時分階段進行,也能幫助孩子調適壓力、整理表達方式.如有必要提問,盡量用「開放式問題」,如:接下來呢?然後呢?引導繼續說明即可.不要激動,保持情緒穩定:切勿在孩子面前展現各種情緒,這樣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罪惡、羞愧、擔憂、害怕,而隱瞞更重要事實,或者開始說謊.冷靜回應,不立刻興師問罪:由於事情已經發生,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傾聽者的正義感或愧疚感,當下過於情緒式的衝動行為會造成孩子二次傷害.了解事實之後,只需要對孩子回應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即可,之後再與其他相關人討論後續動作.尋求專業協助:包括法律、心理等各種面向,必要時需要報警處理;若考慮進行心理諮商或是精神科專業輔導,必須先得到孩子的同意與配合.近年來疑似性騷擾的行為逐漸浮出檯面後,這類事件逐漸受到重視,學校目前已有明確的反性騷擾政策,對於性騷擾之定義與處理性騷擾程序均有固定流程,因此可同時協請學校啟動機制、正式列案.告知學校設置的性別平等委員會,所有證據均需保留,例如錄音、簡訊、影像、照片、第三人證等.如發現有其他受害者,可連絡一起申訴.先行依照學校事後處理機制的流程,確保孩子的心理狀況並及時處理.倘若學校有刻意隱瞞意圖,則需再告知更高指導機關,如教育局等.性騷擾或性侵事件若處理得宜,當事人多數能逐漸恢復正常,身為家長,切勿表現得比孩子更脆弱擔心,應該成為孩子心中穩定的支持力量,帶孩子迅速重返正常的生活軌道. 文章來源<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做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 想買當然要買最便宜!超殺價格的育兒好物,都在媽咪拜LINE!按這立刻加入>>https://goo.gl/CzfZpJ 延伸閱讀1.在家門口玩也不安全!2歲男童被陌生男子抱走,下體多處挫傷瘀青2.「把自己灌醉我會比較好受!」面對失智症爸爸性騷擾,女兒的痛苦告白 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做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別讓「意外」搶走我們的孩子!面對意外降臨,有時難以預防,有時更無力阻止.培養孩子「遠離危險」和「做對選擇」的安全意識,啟動「自保警戒線」的救命大能力! 作者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比孩子還喜歡問為什麼、比孩子還在意被禁止的事.因應社會事件關心兒童安全教育,與專家共同設計討論式情境選擇題,並在<親子天下>連載「愛的生存遊戲」專欄,期待賦予孩子更多能力,解除任何以愛為名的禁令.著有<刺蝟媽媽與穿山甲的思辨對話>(新手父母出版);<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世上沒有理想的父母>(寶瓶文化出版). ﹝FB粉絲團﹞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B社團﹞愛,我的內向小孩 作者單信瑜 現任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亦為國內知名災害管理專家.過去十餘年協助教育部、消防署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和學校推動防救災工作,其中教育部防災校園專案更第一線訪視全台超過三百所幼兒園與國中小學;專長包括災害管理、風險管理與緊急應變,期待以專業提升國人安全意識、強化企業防災體質與災害應變能力.合編有<幼兒園地震應變參考程序手冊>、<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合著有<緊急應變計畫原則與實務>. 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