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與需求未受到重視,表現也會不好在父母教養方式的評估中,那些漠視孩子需求、不照顧孩子情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幼稚園表現最糟糕,老師認為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應該參加特殊教育或留級重讀.若要求老師依照學生的依賴程度來給學生評分的話,則屬於「焦慮依附型」的學生當中,有90%落在全班依賴程度較高的前二分之一;而屬於「安全依附型」的學生只有12%落在全班依賴程度較高的前二分之一.此外,老師和同學對「焦慮依附型」學生的印象,多半是比較壞、反社會、不成熟. 當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的對象到了10歲時,研究人員隨機選出48人,邀請他們參加一個為期4週的夏令營活動,研究人員全程從旁仔細觀察.根據營隊輔導員的評量(輔導員們也不知道學生所屬的依附類別),比較有自信、好勝心強、比較能克服困難的學生,多半是一歲時呈現「安全依附型」的人;而比較不願意與同齡朋友相處、比較願意與年紀較長的輔導員相處、甚至比較願意獨處的學生,多半是一歲時呈現「焦慮依附型」的人. 生命早期受到父母關愛程度越高,成年後越有能力克服困難最後,研究人員一路追蹤這些孩子直到他們高中畢業.他們發現,生命早期所受到的父母關愛程度,比智商或能力測驗成績更能準確預測某位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研究人員排除學生個性與能力因素,只以4歲前的父母關愛程度來預測某學生是否能從高中畢業,結果正確率為77%.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神經科學家麥可‧米尼針對小鼠的研究結果,與西歐夫和艾格蘭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兒童的結論,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相似處.這兩組研究中,都有母親以特定的教養行為照顧很小的子女.鼠媽媽舔舐、梳理小鼠的毛髮,而人類的母親則是一察覺嬰兒有需求,便立即加以回應.這些行為似乎都能以各種方式,對小鼠與人類小嬰兒的未來,產生強烈且持久的影響:生命早期受到更多父母關愛的嬰兒與小鼠,長大後會更好奇、更自立、更沉著、更有能力克服困難.母親在兒女小時候對於養育這件事的重視,能夠在兒女身上培養出抗壓性.不管孩子們碰到日常生活上的挑戰,還是日後在別的情境底下(例如小鼠碰到了開闊地實驗,或是孩子們在幼稚園內與同儕發生爭執時),這些小鼠與小孩都更能夠展現自我,運用他們儲藏在體內的自信,找出自己的路前進. 想買當然要買最便宜!超殺價格的育兒好物,都在MamiBuy的LINE>>https://goo.gl/CzfZpJ ﹝延伸閱讀﹞別再要求孩子當個「乖孩子」了!小時候越乖,長大越讓人操心! 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童年經驗對一個人未來的形塑有什麼關鍵性影響?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能夠成功,有些卻不能?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真正讓孩子未來一生受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哈佛、芝加哥大學重要研究本書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想法! 作者保羅‧塔夫(PaulTough)著有<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孩子如何成功>與WhateverItTakes,其中<孩子如何成功>已有27國版本,在紐約時報排行榜盤踞超過一年以上.保羅‧塔夫是<紐約時報>雜誌的特約撰稿人,文章主題廣泛,包括教育、教養、貧窮問題,以及政治議題.他的文章也見於<紐約客>、<亞特蘭大>雜誌、GQ雜誌,同時也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 購書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