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炎熱,考試的季節也將來臨,各項升學考試一一上場,讓萬千學子如臨大敵如上戰場,而我們的社會總是說﹝一試定終身﹞,認為這考試的好壞好像就決定了人生的勝負輸贏,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但是家長們多數人避免不了對考試的迷思,總是在成績分數和錄取學校上和孩子有摩擦,甚至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其實一個成績優秀的小孩如果考試考得不理想,他需要的是安慰,絕對不是斥責,因為他自己已經難過的不得了.而如果一個本來成績就平平的孩子,考得不理想,父母還在大聲責罵,也就是說你在勉強他要考出奇蹟,那實在只是過度的期望,這樣說來所有的衝突看起來都沒有意義.如果我們相信﹝一試定終身﹞,那表示我們對於社會和人生認識的不夠清楚,讀書考試升學是人生的部分而已,許多的學習,許多的能力,都無法在這當中完成,也無法呈現,所以過度迷信學校成績,過度在乎學歷,只是中了古代科舉制度的遺毒.我們在社會觀察中,可以發現許多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成績優秀,甚至可以斷定考試考得好並不代表將來會成功.社會學家做過調查研究,多數的傑出人士成功人士,往往是成績中等,卻充滿了好奇心和學習的動能,有著勇敢冒險的精神,有著無窮的創意和想像力,然後經得起挫折,能夠面對失敗,在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步,找到他人生的方向和立足點,一步步的邁向成功.這些事情也一直在我們身邊發生,小時候大家只是努力讀書,甚至還瞧不起功課不好的同學,瞧不起那些不夠專心用功的同學,可是若干年後的同學會,大家經歷了許多人生種種,來到了中年,相聚一堂,彼此一看,才發現比較有成就的同學,往往不是當年那些品學兼優名列前茅的,卻是那些成績中等,活潑好動,不安於課堂學習的人.台灣許多棒球的選手,到了中老年,都很遺憾小時候成長的過程中,過於專注於棒球的學習練習,放棄了其他許多學習的項目和機會,長大之後,如果棒球的路走的不順遂,卻發現自己所會的有限,受困在棒球領域中,人生變成了黑白.其實這是台灣教育的大問題,不只是棒球,很多的項目都是如此,連課業學習也是如此了,我們過度鑽牛角尖,只朝一個方向努力,如果走不通了,便發現人生一片黑暗,再也沒有其他路可以走,所有當初努力的學習彷彿是孤注一擲的賭博,錯了,就沒機會了.可是人生的學習真的不是這樣,在小時候,在年輕的時候,是為自己打基礎,尋找方向的時候,也許還不確定要做的是什麼,但是清楚的,是人生有許多選擇,社會有許多不同的行業,成功有很多不同的路徑,真正的能力是不斷學習的能力,真正的態度是經得起挫折,能夠經得起磨練,那才是真正的能力,這些都清清楚楚的,不是考試的分數可以取代.古代的科舉制度,考試過關了,就等於鯉躍龍門,有官可以做,從平民百姓成了官員,有了功名和富貴榮華.但是現代的社會並不是這樣,考試考好了,並沒有官可以做,就算書讀好了,也並不代表他工作會順利,真正要看的還是他在工作職務上的表現.而有很多工作的能力,都跟讀書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尤其現今的社會,實在變化太快,有許多的行業不斷在消失,而學校的科系和學習,往往不是社會上的需求,也就是說即使在這個科系裡面書讀得很好,畢業之後,根本沒有這個行業,找不到相同的工作,這是很正常的.反過來說,有很多行業和工作,在目前的學校根本就沒有這些行業的科系,那工作的人才來自哪裡呢?來自於原本不是學習這些領域的人,也就是說是畢業以後,是進入社會之後,才開始接觸,是工作之後,才開始真正的學習,跟成績一點關係也沒有.作為家長父母的,盲目的在要求子女成績,衝動的斥責孩子,打擊孩子,實在是非常沒有智慧.如果我們養育子女,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個性,看不到孩子真正的能力,不了解孩子所懷抱的態度,只要求分數和成績,以為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認識數字,除了數字以外的東西,我們都不明白.那我們就是一群不明白事理,不明白社會,不明白人生的家長.好奇心,熱情,創意,勇敢,抗壓性,應對進退,人際關係,這些考試都考不出來,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考試並沒有辦法評斷一個人,而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我們卻又用考試分數來評斷自己的孩子.台灣的教育經過了許多改革,但卻始終在漩渦裡打轉了,看不出有什麼真正的進步,原因是多數人有著科舉制度的思想,不斷在訓練考試的技巧,討論考試的方法和公平性,卻不清楚考試只是學習中的一部分.更悲慘的是我們連考試的方向和內容都錯誤了,就像我們不斷地在訓練球員一些技巧和能力,上了場卻沒辦法比賽,因為所需要的能力不同.當學生畢業進入實際的社會和職場,卻發現多數的能力,在學校的課業中從來沒有學習過.這就是目前我們的考試制度,可是始終領導著我們整個學校的教育,老師和家長都壓迫者孩子,要去迎合這樣的一個考試制度,追求形式上的公平,卻不考慮實質上問題.如果考試的科目很讓人疲累,卻是將來人生用不到的,這豈不是很荒謬.作為家長我們無力去主導去改變考試制度,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孩子輕鬆自在,不用在這個制度當中迷路打轉.心放寬,考的如意,恭喜你,考得不好,不要氣餒,孩子需要父母的不是羞辱和責罵,是愛和關懷,支持孩子去開創,去尋找,去學習,人生有著許多不同的成功路徑,懂得真正的學習,才會真正的順利如意. ﹝校長爸爸黃登漢﹞自由作家桃園縣教育電子報親職教育專欄寫作 公共電視「爸媽冏很大」親職教育專家 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親職教育專家 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