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哄孩子,也只是徒勞無功─「當孩子不肯乖乖睡覺、吃飯時」讓父母賠上自尊的孩子吃飯問題進食與睡眠,是維繫孩子生存最重要的事,而父母的義務就在於幫助孩子吃得好、睡得好,這是父母自古以來,基因中代代傳承的義務.雖然父母未曾言說,但是如果因為這些事情做不好,心中對孩子會懷著什麼樣的心情?當然是極大的內疚感.不肯乖乖吃飯、睡覺的孩子,從一早起床到夜裡入睡為止,讓父母無時無刻不操勞憂心,就連十分鐘也不得安寧.因為得隨時餵孩子吃飯、安撫孩子,令人身心俱疲.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能說:「我太累了,沒力氣餵孩子吃飯了!」父母有時候可以不幫孩子看作業,但是如果不餵孩子吃飯、不哄孩子睡覺,必定遭受譴責.人們被灌輸這樣的觀念,而父母也灌輸自己這樣的責任.話雖如此,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為孩子的作業不是生存的必需,但是讓孩子進食與睡覺卻幾乎是父母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孩子若無法配合,會令父母深感內疚、甚至賠上自尊.所以,即使父母們知道為了孩子不好好吃飯、發脾氣也無濟於事,但當下難免充滿了這樣的情緒:「我都已經努力到這個地步了,你到底想怎麼樣?」發完脾氣後,卻又對自己說:「你當了父母的人,竟然因為孩子不肯吃、不肯睡而發怒,你就只有這點能耐嗎?」反覆內疚的情緒令父母更加痛苦.在孩子兩歲以前,父母會覺得這一切的痛苦都源自於孩子,但是他們其實也相當清楚,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因此感到很無力.許多年輕夫妻甚至會因為孩子的問題,而面臨婚後生活的第一場危機.因為這不只會令彼此身心俱疲,原本深深隱藏在夫妻性格中的缺陷,也會逐漸浮上檯面,最終可能演變成嚴重的衝突.教養子女是幫助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任何人都有生而為人的不成熟之處,但這些不成熟的地方,卻會在帶孩子的初期逐漸暴露出來,許多人因此對自己感到失望與惶恐.有少數的父母則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成功修正自己性格上的問題,最後將教養轉變為自我成長的機會.不過多數父母並非如此.他們因為難過、受挫而怪罪、詆毀對方,或是怪罪孩子、責備自己,讓自己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不少父母甚至出現嚴重的憂鬱症.在此階段,如果有誰願意出面協助帶孩子,必能幫上大忙.然而要是不能如願,無論對方是丈夫、娘家或婆家,這個心寒失望的記憶將會永遠銘刻在心.其實大部分家庭迎接第一胎出生的同時,丈夫也正進入工作量最大的年紀.因為剛在公司接下新的職位,能力尚未受到肯定,因此工作量大,然而收入卻相對微薄.在這段期間內,多數丈夫的所有精力都會投入於工作和社交應酬上,而非家庭.因此能夠幫助妻子的餘力所剩無幾. 出自對丈夫的失望與心寒,妻子更會日復一日地埋怨,夫妻之間的戰爭於是展開.各種問題造成生活上衝突不斷,讓諸多恩怨糾纏難解.從兒時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到個人想努力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卻因為力不從心而對子女發怒的自責感,這些情緒糾纏在一起,令女性承受巨大的折磨.於是,妻子已無心對丈夫溫柔地說:「我要去洗澡了,可以請你幫我照顧一下孩子嗎?」在現實生活中,一言一語都化為批判與憎惡的利劍.「現在要這樣的話,當初為什麼要結婚?」「孩子是我自己一個人生的嗎?」「為什麼把我搞得這麼狼狽?」當妻子如此控訴時,丈夫內心也同樣難受.在公司遭到上司斥責:「你再這樣下去,就給我走人!」辛苦熬夜加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時,妻子非但無法給予慰藉,甚至惡言相向,丈夫自然也無法對妻子好言好語.如果這時婆家和娘家都無法幫忙,媽媽所有累積的情緒就更容易一觸即發.各種抑鬱、憂傷與某種痛苦的情緒,滲透骨髓.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除了要面對自己的不成熟之外,還要解決自己與父母之間尚未解決的糾葛.沒想到,伴隨著孩子出生後的日常生活的問題,竟開啟了埋藏在媽媽心中已久的潘朵拉之盒. 孩子不乖乖吃飯,是出自生存本能在嬰幼兒初期,如果孩子不肯乖乖睡覺、吃飯,最辛苦的就是父母.不過,兩歲以前的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並非刻意為之.他們或許是天生特質如此,或許是天生感受較為敏感.那麼父母該如何是好?答案是最好配合他們.如前述秀智的案例,對於不肯乖乖吃飯的孩子,父母必須尊重孩子較為敏感的特質或感受,盡可能緩慢地轉成副食品.準備副食品時,也必須尊重孩子的嗜好.雖說如此,也不可能讓孩子天天吃白粥.父母不妨將各種食材中合孩子胃口的食物,偶爾加入副食品中試試.如果孩子不喜歡,也請接受「原來孩子不喜歡這個食物啊」的事實.每次加入各種食材中的一種即可,並選擇孩子最能接受的料理方式.最重要的是,媽媽必須對孩子進食的行為淡然處之.餵食孩子時,如果帶著孩子非吃不可的情緒壓力,只會讓孩子感到負擔而不肯吃.「沒關係,看來不合你的胃口啊.下次媽媽再試試別的口味.」溫柔地對孩子說,並以孩子愛吃的食物來代替這一餐.如果媽媽因為孩子不肯乖乖吃飯而哭泣、發怒,孩子將產生這樣的想法:「咦,我這麼做的話,媽媽好像會大受影響?」知道這是媽媽最脆弱的部分後,反而會有意無意間觸犯此事.如果父母在餵食孩子這件事上暴露弱點、賠上自尊,孩子也會知道.但是請各位別誤會.孩子之所以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並不是為了折磨父母,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孩子有時被父母責罵,會委屈難伸.因為他們無法像父母一樣條理井然地陳述想法,即使能說話,也贏不了父母.於是他們採取相當原始的方法,也就是以不肯乖乖吃飯作為反抗.有時不肯配合餵食,一吃就吐,有時邊吃邊跑,有時含在嘴中不肯嚥下.孩子為了存活下來,於是採取自己的方式應對.對於餵食孩子這件事,父母必須寬心以對.味覺較敏感而嚴重偏食的孩子,到了十歲左右,大多會逐漸好轉.孩子不願意吃特定的食物,是因為將該食物視為毒物.即使腦中知道媽媽餵的不是毒物,但嘗起味道後卻會如此認為.孩子表現出各種反抗的行為,只是為了避開毒物,這是他們生存的手段.面對有所苦衷的孩子,可以將他們不肯均衡攝取食物的行為,視為不聽話的表現嗎?孩子已經向媽媽傳達「我吃了這個可能會不舒服」的訊息,媽媽卻一意孤行,以為「均衡攝取才會健康長大」.如果堅持餵食,孩子將會採取最原始的方式與父母抗爭.仔細觀察不易餵養的孩子,還是仍然願意吃某一些食物.只要孩子沒有攝取障礙或新陳代謝方面的其他問題,媽媽不妨將孩子願意吃的食物記下來,將會發現孩子願意吃的食物種類出乎意料的多.只要以這些食材為主準備料理即可.對於年紀稍大,已經聽得懂大人說話的孩子,必須告訴他們一些人生的原則.例如「吃飯很重要」這件事.父母也可以將各種讓人食指大動的食物照片排列出來,告訴孩子:「你看看自己最喜歡吃什麼.把覺得好吃的食物指出來.媽媽就會常常煮這些東西給你吃.如果有特別想吃的東西,也可以告訴媽媽」,讓他們試著從中選擇.以孩子選出的食材為主準備料理,孩子進食的分量與種類必將有所改善.對於不易入睡的嬰兒,應抱著他們哄睡,待孩子睡著後,再平放於棉被上.不過,如果總是放在手中哄睡,一旦習慣在手中入睡,之後平放於他處時,孩子可能容易從睡夢中醒來.過了兩歲以後的孩子,最好讓他們和父母一起睡,培養他們的安全感.但是到了一定年紀後,如果孩子依然容易醒來,就必須採取刺激前庭覺(vestibularsense)與本體覺(proprioception)發展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前庭覺(又稱為前庭平衡覺,掌管著身體的平衡系統)、本體覺(是指能告訴我們關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與前庭覺的一種感覺訊息),可降低孩子敏銳接受訊息的警醒程度(arousallevel),以達到各種感覺之間的平衡.有些孩子入睡時,無法忍受身體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只要稍微脫離舒服的睡姿,或是睡夢中覺得身體某個部位被壓住,就會感到不耐煩而醒來.一醒來,便難以再度入睡.得抱著或背著才肯入睡的孩子,也是其中一類.父母應多讓這些孩子從事可培養平衡感的遊戲或運動.利用可以感覺到左右搖晃的玩具,或是可乘坐的遊樂設施,對於改善孩子過度敏感的知覺,將大有幫助.最近附有兒童遊樂區的咖啡館或室內遊樂場,都有不少相關設施.在家也可以將孩子放在毛毯上輕輕搖動,或是玩包飯捲遊戲,用棉被將孩子全身包住,團團捲起,再團團打開.一般孩子討厭睡覺的原因,在於閉上眼睛後會覺得害怕,或是睡覺時無法繼續某些媽媽會對尚處幼兒期的孩子說明「生長激素」的功能,強調及早入睡的重要性.這並不值得鼓勵.玩耍.此時,比起用各種話語說服孩子,倒不如每天帶著孩子重複入睡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習慣.如果孩子不易入睡,請父母靜靜躺在孩子身邊.和孩子聊天二十多分鐘後,忽然不說話,假裝睡著.如果繼續對話,孩子腦部受到刺激,反倒不易入睡.父母可以先假裝入睡,這時孩子會問幾聲「媽媽,睡了嗎」,確認媽媽睡著後,自己也會跟著入睡.對於害怕關燈的孩子,父母躺在身旁可穩定其情緒,有助於孩子入睡.如果孩子和父母躺在一起較容易入睡,陪孩子睡個幾分鐘也無妨.「孩子過了幾歲以後,一定要讓他自己睡?」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因人而異.有些人主張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應在別的房間哄孩子入睡.其實沒有必要用這種方法訓練孩子獨立自主.除了睡眠之外,還有許多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方法.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韓國﹝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冠軍!最值得關注的親子教養書,解決最常見、最難解的「親子衝突」課題!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又為什麼會在深愛的孩子面前一再暴怒?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成情緒化的大人、甚至社會新聞的未爆彈,現在就開始最有效的教養溝通方案.情緒教養,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韓國父母最信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吳恩瑛,親授親子關係應急處方,讓孩子不再情緒失控、讓父母不再陷入暴怒後懊悔的痛苦輪迴中! 不少父母說:「生了小孩之後,才知道我這麼容易生氣.」或是當孩子生氣時總感到難以招架:「他現在又在發什麼脾氣?」教養對於每個人都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如果唯獨自己感到特別辛苦,那麼其中肯定存在某些原因.而我們非找出這個原因不可,唯有如此,才能拯救子女與自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停觀察並學習父母與旁人處理情緒的方式.從父母身上,孩子會耳濡目染地學到「原來表達負面情緒得用這種方式」.在成長階段,如果孩子調適衝動與憤怒的情緒無法獲得紓解,長大後不僅沒有管理情緒的能力,甚至恐將在未來帶來最壞的結果. 本書中,對於日復一日、頻繁上演的「因孩子或父母忍耐不了而衝突」的教養問題,挑選了最貼合現實生活情境的案例,並分析子女與父母的負面情緒為何而生,以及隱藏在負面情緒中雙方各自真正的想法,提出實際有效的溝通解方. 讓父母成為孩子心中最信賴的後盾,再也不必對孩子發脾氣! 這是徹底改變父母發號施令的管教方式、真正開啟你與孩子對話的第一本書!文章出自:<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三采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