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則20幫孩子培養好習慣 孩子從出生到五歲是發展特別重要的階段,此時神經的連結和路徑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這時的大腦已經成長到最終成人時期的百分之九十.這些神經的路徑就像森林裡的小徑,一旦路徑被開通後,就會持續下去,而且使用的頻率只會愈來愈頻繁. 身為心理學家,我把神經的路徑看成是「習慣」和「信念」,也就是我們沒費什麼力氣,自己就會去做、去想和感覺的事情,例如你已經習慣了怎麼想(消極或積極)、習慣了如何去感受(感激或焦慮),以及平日行為的習慣(說「請」和「謝謝」,或是吃完飯後會收拾餐桌上的餐具等等). 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地方開始,幫助孩子學習和練習好習慣,像是每天晚上刷牙,或是有好的禮儀;再進一步,當孩子想去玩3C產品時,引導他們去看書或是去戶外玩耍,這些活動也能培養出更強大的生活感知力,適應力更強、有耐心、樂於助人和樂觀進取.「習慣」是經由常態性活動和不斷的重複所養成,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時常做的事、說的話、想的事情和感受,都可以培養成「習慣」.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創造新習或是改變舊習,我們也可以透過重複練習新的習慣、想法或是感受,直到其形成新的習慣. 幼兒早期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關鍵時刻,藉由本書的教養原則,孩子在早期培養出的習慣和信念,能對他們有建設性的幫助,這樣對我們和孩子是有極大優勢的.據說美國社會改革的領袖佛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講過一句話:「培養內心堅強的孩子,比修補殘缺不全的大人,容易多了.」 父母可以這樣做想想你每天和孩子互動的情形,問問自己:從這些經常和重複的互動中,孩子學到了什麼?你注意到孩子從每日的經驗中,養成了哪些習慣嗎?包括他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上的習慣?這些是有用或是有助於未來發展的習慣嗎?如果不是,現在就採取行動來改變他們的習慣.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孩子常常打斷你做事,這時你就要注意了.當你覺得不希望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不要放下手邊的事來回應他(除非是緊急情況).光是這一點可能就是個挑戰,但是你應該淡定的說(而且如果有必要請一再重複):「你打斷我說話了,請你先等我和羅伯特太太說完話(或是處理完你手邊的事).」當你處理完事情時,再全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對年紀很小的孩子而言,要他們「等待」可能特別困難,你可以改成這樣說:「親愛的,你現在打斷我和別人說話了,當在我跟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你也想要找我,請你要先說「不好意思.」」等他說出「不好意思」之後,再全心去注意他. 當你改變自己行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孩子練習「等待」的習慣,或是讓他明白:在中斷別人談話前,至少要先說「不好意思」.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想要孩子養成閱讀的嗜好(這可是終身獲益的習慣),你可以採取的行動包括:固定唸書給他聽、安排一趟開心的圖書館之旅、限制3C產品的使用時間、並在家庭時間禁止使用3C產品、還有自己看書、討論書籍等等. 有些習慣可能看似微不足道,卻對人生有重大影響.除了成績、獎牌和其他外在的成就,請一定要留意孩子的習慣和其背後的價值觀.我最喜歡講的一句話是這樣的:「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養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 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就從每日一則練習開始,解決你最頭痛棘手的養育問題!孩子是否常常打斷你做事?每當他們呼喚你,你是否就停下手邊的事,把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你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再哭哭啼啼或大吼大叫嗎?但每當他們哭鬧鬼叫時,你是否也仍然回應了他們?為什麼這些情形會造成你的困擾?你該思考的是:你的行為其實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作者:艾莉卡.賴許(EricaReischer)艾莉卡.賴許是一名心理學家及親職教育者,她以優等成績從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同時取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及人類發展所博士.賴許先前曾任麥肯錫公司的顧問,現在是「健康快樂孩子網站」(www.happyhealthykids.com)的諮詢委員,也在學校和機構內教授熱門的教養課程. 本文來自大好書屋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讓孩子犯錯,並經歷失敗<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孩子的大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