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爸爸打,男童不敢回家…感謝溫暖的警察叔叔!台中警方11日晚上在巡邏時發現一名男童,因為男童在公車候車站已徘迴3小時了,警方上前關心詢問,男童被帶回派出所,才知道是因為害怕被爸爸體罰不敢回家…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這名11歲男童於11日獨自於台中曲里的公車候車亭,警方上前關心並帶回警察局,家長到場後表示,因為兒子患有過動症,上午他詢問兒子是不是偷改作業,兒子竟然生氣跑出家門,都沒回家,幸好警察幫忙通知才知道兒子在警察局.但爸爸要帶兒子回家時,男童卻不肯跟爸爸回家,爸爸表示,可能是因為兒子未來按時吃藥導致情緒不穩定.警察得知男童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就買了麵包及豆獎,男童才告訴警察是因為害怕回家後被爸爸體罰才不敢回家.爸爸聽到後保證絕對不會再對小孩體罰,員警護送男童回家,爸爸對於警察溫暖的陪伴兒子感到非常感謝. 圖片來源:翻攝蘋果日報 「懷疑孩子是ADHD?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小孩」ADHD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盛行率為3-7﹪(約莫在100人中有3-7個),家長可能聽到老師說孩子缺乏注意力、疑似過動等行為,導致學業成績不佳.到底什麼是ADHD?家長如何引導?先來看以下故事:小方(化名)從小就是一位容易粗心和愛講話的孩子.爸媽覺得小方的功課也不差,在繪畫方面也很有天分,但就是在課堂上坐不住,常常起來丟垃圾和上廁所,並影響到其他同學上課.老師也跟小方的爸媽說如果小方在上課時更專心,考試一定表現得更好.小方也很苦惱,他很喜歡交朋友,但常常在遊戲中跟同學起衝突,或因為功課忘記交被老師處罰不能下課而喪失與同學玩耍的機會.三年級已經快接近尾聲了,但願意與小方玩的同學越來越少,小方也常常悶悶不樂. (詳見懷疑孩子是ADHD?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小孩) 而職能治療師黃彥鈞也於「小孩太白目?其實是因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中表示 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或特質的小孩,常常對於人際之間的社交的線索(socialcueing,像是表情、手勢、聲調等)容易「忽略」,所以也較難「參與」(engage)在人際關係當中,便常有社交人際的相關問題(沒朋友、被欺負、愛搗蛋等),常被人誤會很白目,不懂心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沒有注意」而「體罰」打小孩,也會有可怕的副作用哦!由時報出版社出版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中提到「體罰的可怕副作用」 體罰是個便利的辦法.如果要讓很小的孩子聽話,體罰是有效的手段.但我們必須謹慎為之,因為效果好的藥通常也伴隨著強大的副作用. 首先,體罰人的人與被體罰的人之間,關係會變得不好.其次,一般來說,父母也是一邊養育小孩,一邊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聽話.但一旦習慣了體罰這種強效的手段,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使用其他方法.父母在嘗試各種教育方法的過程中,本來也可以漸漸成長,只用體罰這個手段,就沒辦法培養教育孩子與溝通的能力. 體罰更可怕的副作用是,就算父母心裡想正確地教導孩子什麼道理,孩子所學到的卻是「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到青春期便開始對媽媽使用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