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送孩子走進幼稚園,望著孩子哭得歇斯底里、滿是淚水的小小臉龐,哭喊著:「媽咪不要去上班,留下來陪我!」一字一句戳進妳的心,整個糾結在一起,「媽咪會早一點來接妳,打勾勾約好了,吃完三個碗碗後就會來接妳!」妳摸摸孩子的頭,故作堅強勇敢地和孩子道別.但轉身離開後,妳再也止不住堅強,臉上大珠小珠的淚水狂奔直下. 原來,有分離焦慮的,不只是孩子,比起孩子,分離焦慮症更嚴重的人,是妳. 雖知道適應期這些都是必經過程,也明白「應該」不要十八相送,「應該」要放下擔心,「應該」要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去飛, 但這些「應該」都是停留在頭腦知道而已,那顆牽腸掛肚的心,卻怎麼放也放不下… 很多人安慰妳:「放心!哭個幾個禮拜就沒事了」「唉唷!孩子都馬這樣,妳離開他就不哭了啊!」但也有些人提出擔心質疑:「孩子還那麼小,讓他哭成這樣會不會有心理創傷陰影?」、「為什麼這麼小就送幼稚園不自己帶?」甚至有些人會給意見,建議妳應該不要陪讀,覺得陪讀會拉長孩子的適應時間. 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出發點其實都是在乎和關心.也許話語不那麼中聽,也許意見跟妳相左,但妳心裡清楚知道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做這個決定?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不再抗拒自責,妳有的只是心疼不捨,不捨每次分離時落下的淚水. 有人說孩子是假哭,只是用手段想綁住媽媽,但妳更相信的,是每一次的分離,對孩子來說都是世界被摧毀掉般的崩壞,那些分離的淚水,都是真槍實彈百分百.妳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的分離時,好好的道別;在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時,好好的擁抱,活在每一個當下. 妳閉上眼睛,重新找回初衷,放手讓孩子成長的過程,自己也跟著在一步一步學習成長,覺察到自己的擔心,其實出自於焦慮和恐懼,妳允許自己焦慮,允許自己恐懼,不批判自己的十八相送,不嘲笑自己其實比孩子還要更黏, 於是,妳笑了,當允許和接納自己的同時,也允許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才能將這些分離的焦慮,轉化成祝福和信任.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們能順利成長茁壯.妳也曾經徬徨過,尋覓幼稚園的過程中,也曾做過許多功課,蒙特利梭?華德福?全美語?半美語?到底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實,只要孩子身邊能有成熟、快樂的大人,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提供「乳」,照顧了孩子的生理成長,能讓孩子在心靈、心情、心智上充份發展的,是父母提供了「蜜」.而快樂的父母,將同時提供孩子乳與蜜.快樂不是一種運氣,而是一種能力與力量.透過覺察、透過視野開展、透過實踐,於是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父母. 蒙特利梭也好,華德福也好,全美語也好,半美語也好,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老師其實是父母. 我知道妳還是會分離焦慮,我知道妳還是會哭哭啼啼,愛哭的媽咪,也會陪著妳一起哭一起笑,哭哭又笑笑,笑笑又哭哭,但這些真實上演的十八相送人生,也會是之後我們之間共同的甜美回憶片段~孩子,謝謝妳陪著我長大(誤) 想看更多育兒經分享嗎? 和你一樣都是媽歡迎到FB粉絲頁按讚和你一樣的媽媽心媽媽經❤️